18-22歲的時候,總以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,閱讀著不太能體會的世界經典名著,或貪婪地想把電影系開出的百大必賞片單看完,隨身帶著2、3台底片相機,每天汲汲營營地寫下村上春樹式的流水文,暗自期待著在某一角落的真命天子會看見我的不凡。多麼年輕!
社群網路盛行後,像 不可不知,關於假文青的30件事這類的假文青打臉文越來越多,青春假掰的我當然也不免俗的中了幾條,因此當大家開始每時每刻都有話要更新在動態塗鴉牆上時,我反而變得安靜了。狂熱FB文化的結果,是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廣大群體的認同。每天有大量的新奇資訊待讀待消化,當然也出現了不少無謂又搞不清楚狀況的無腦文。
其實在這個人意識高漲的喧囂年代,主動發聲好像也挺正常的,但也因為害怕別人看透自己的無知與不足,這幾年發起文來開始變得斟酌再三,不是自嘲解套,就淨說些言不及義的話,或只為了工作才寫字,近來檢視了一下,發現這一年Facebook只發了不到10次文,上一次衝動寫下部落格竟也已是一年多前的事了,就連此時敲打著鍵盤的同時,也為自己用字遣詞生疏淺薄而感到羞愧。當然,自以為低調加上生性懶散絕對是主因,也擔憂自己的網路軌跡被社群工具出賣,想要應酬式的幫些瞎廢文按讚,或幫人拍拍,或想追蹤關注些新興的內容農場,都要怕被也不怎麼熟的友人看到,真的是帶給了我方便又讓人不時感到矛盾阿...
其實仔細想想,觀點和心情是自己的,分享給大家只有理解或認不認同而已,老是繞著「自己究竟有無深度或觀點有無切中人心」好像本就是個很自以為的設想,惟有記下自己真實的感悟和感動的瞬間才最是實在,因此決定從今天起實行每日發文計畫,找回寫字的感覺,也從日常省思紀錄歸納出心的方向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